7月22日,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全国农业教指委秘书长郭鑫,中国农业大学江海洋教授、中国农业大学研究生院招生办公室武镒主任一行莅临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就学校科技小院建设与农业专业学位人才培养工作展开专题调研。此次考察不仅促进了两校间的深度交流,更为边疆农业科技发展注入新活力,对推动科教产教兴疆战略实施具有深远意义。
新疆农业大学研究生院院长石书兵主持会议,并详细介绍了学校发展成就。历经73年扎根边疆办学,新疆农业大学已构建起包含7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专业学位博士点的学科体系。其植物与动物科学、农业科学学科表现卓越,成功跻身ESI全球前1%。近五年,学校在科研与人才培养方面成果丰硕,培育出“雪香”梨等新品种,获得自主产权的产品、专利等多项,为新疆地区培养了20余万毕业生,他们已成为兴疆建设的中坚力量。
石书兵还重点汇报了科技小院建设成果。目前,新疆农业大学获批科技小院达56个(含4个集群),广泛覆盖马、棉、畜、水产等特色产业领域。这些科技小院积极发挥社会服务功能,年均开展企业培训1000人次、农民培训2000人次。2023年至今,驻院师生在科研上屡创佳绩,发表高水平论文多篇,获专利12项,45个小院更是将先进技术直接输送至田间地头,切实助力当地农业生产。
特色小院亮成果:从草原牧马到冷水龙虾
在特色小院成果展示环节,新疆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孟军副院长介绍了新疆昭苏马科技小院情况。该小院依托国家级昭苏马产业基地,致力于马匹遗传改良与疫病防控研究。师生常驻牧场开展科研实践,首创“马肠道菌群调控技术”,有效提升幼驹成活率15%;联合企业制定《昭苏马标准化养殖规程》,培训牧民800余人,有力推动当地马产业集群产值突破10亿元,为边疆马产业发展树立了典范。
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刘英玉教授汇报的天康生猪科技小院则聚焦生猪疫病防控难题。小院成功建成“专家+企业+研究生”服务链,研发出“圆支二联苗” 等新型疫苗,并建立抗体动态监测体系;推广腹泻病毒驯化技术,使仔猪成活率大幅提高23%。此外,还为天康公司培训技术人员200名,荣获“全国生猪产能调控竞赛一等奖”,4名驻院研究生参与制定防控方案2套,发表SCI论文3篇,在生猪疫病防控领域成果斐然。
新疆农业大学动物医学学院李斌副教授介绍的新疆吉木乃窄螯鳌虾科技小院同样成果显著。该小院成功破解边疆冷水虾养殖世界难题,建成国内唯一窄螯鳌虾人工孵化基地,独创“室内外循环净水技术”,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突破虾卵离体孵化技术,孵化率高达94.57%,亲本虾成活率超99%;研发专用饲料及虾苗分拣装置,获专利4项,带动产业园年产值增长3000万元。23名研究生扎根戈壁滩,在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等期刊发表论文5篇,极大推动了边疆特色水产业发展。
专家盛赞:边疆小院书写科教兴疆新篇章
对于新疆农业大学科技小院取得的成绩,郭鑫院长给予高度肯定:“在极端环境下实现鳌虾人工繁育、在牧区马场攻克疫病难题,这充分彰显了边疆农业教育的担当!新疆农业大学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建成标准化小院基地,推动45个小院覆盖全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不可替代的智力引擎。”同时,郭鑫院长也为科技小院未来发展提出宝贵建议:推进集群化发展,整合饲草种植、羊牛养殖、食品加工等同类小院,形成产业技术联盟,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探索国际化合作路径,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建跨境小院,推广我国旱区农业技术,提升国际影响力;强化数字赋能,建立小院大数据平台,实现技术成果全域共享,促进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应用。
此次中国农业大学专家组赴新疆农业大学考察交流,是两校在农业教育与科研领域合作的重要契机。天山雪松根连根,科教兴疆心连心,中国农大与新疆农大将继续深化合作,以科技小院为关键纽带,不断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打造西部农业人才高地注入新动能,携手在边疆大地上书写科教兴疆的崭新篇章。